返回首页
网站导航
资讯首页> 热点推荐 > 谁是智慧城市信息化工程的建设与运营主体?

    谁是智慧城市信息化工程的建设与运营主体?

    热点推荐2020年11月11日
    分享
        智慧城市往往被认为是一系列信息化工程的建设,但是信息化工程的完成,并不能说明智慧城市建成,还需要运营这些信息化系统,因为“智慧”需要通过城市的运行效果得到体现。我们看到不少进行周密的组织设计和系统架构设计,大量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完成的包罗城市管理、民生服务和产业发展的“智慧城市规划”,然而,并未解答“巨额的投入和持续的运营费用由谁承担?日常的运营责任如何界定?谁是智慧城市信息化工程的建设与运营主体?”等问题。
    智慧城市健康发展
        这些困惑是源于在智慧城市启动时仅从技术角度出发,简单化地按工程方式推进,没有认识到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没有进行完整的顶层设计,因而导致建设过程中遇到大量的技术和非技术问题不断阻碍着工作进展,降低了实施效果。而有些城市引入“智慧城市运营商”模式,交由一、二家IT企业承包,但囿于企业人员的知识结构与能力以及企业利益,又出现了资金、效果和排他等问题。

        和缺少理性建起的“鬼城”情况相似,智慧城市工程也已有出现“烂尾”。这里虽有智慧城市定位不准确、规划的可操作性差、工程难度大、资金短缺、领导兴奋点转移等诸多因素,但是很重要的原因是缺少了建设与运营的保障支撑体系的规划设计。在智慧城市的建设和运行过程中,体制与机制是一个关键的问题,必须明确政府、NGO和企业的地位与作用,以及运作的规则。智慧城市是一项经济与社会活动,需要发挥市场机制和企业主体作用,政府则承担着引导与市场监管的责任。

        智慧城市的建设与运行需要资金投入,政府能针对公共性、示范性、创新型项目,促使相关专项资金向智慧城市汇聚,落实与政府行政管理相关项目的建设和运维资金,吸引各类企业参与项目建设。但政府的财政在智慧城市上只能有限投入,大部分需要靠多元投融资机制解决。

        在很多场合,人们都认为智慧城市使城市的运行管理按构想的方式提高效率和服务水平,就能促进城市发展。这样的工作思路对吗?

        城市的发展受到广泛的约束,其中有历史、文化、气候、资源、环境、人口、地域、传统定位、经济、产业等要素和条件。一个城市的经济、社会和文化要得到发展,首先必须根据本地的资源和条件,通过大量的地缘、经济、技术、人文等的数据分析,确定城市发展的理念、空间、方向和策略。这是个智慧的过程,可以有无数个思路,但是最终要形成的是一个明智的、科学的、最适合这个城市发展的功能定位。我们谓之城市发展之“道”。

        在这个最适合的城市发展的功能定位基础上,所进行的“城市规划”、“城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生态规划”、“城市产业发展规划”、“城市文化事业发展规划”等等,则都是为践行城市发展之“道”而做的具体工作。我们谓之城市发展之“术”。“术”中亦有智慧,但终不离“道”。

        智慧城市的实质是以全面支撑城市发展和城市运行的信息技术应用,来提升发展的速度、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是为城市发展之“术”提供高性能的“技”。我们常说信息化是附在业务皮上的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没有智慧的城市发展之“道”和“术”,何来智慧城市?近年来,我们的城市化发展中出现了一些空城、鬼城、睡城、烂尾城,究其原因是该城市主政者的智慧过低,城市发展走入邪“道”,如果要在此建智慧城市,能解决这些问题吗?

        当然,智慧城市的“技”也能对于城市发展之“术”起到发展推进作用,能够改变一些业务的流程,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实现扁平化的事务管理,以互联网的体验改变业务的服务形式。这一互动的效应提升了城市的智能,自然是值得肯定的。

        总之,当我们把视角放到城市发展的范围时,才能避免以夸大的技术导向来“发展智慧城市”的狭隘且功利的思维。

        智慧城市不断发展扩大,关注的方方面面有很多,需要大家一起创造更大的价值,河马哥还是那句话,打造智慧城市不是一朝一夕的,历经万苦千辛,未来的智慧型城市正在我们手中不断壮大。

    相关阅读

热门活动
工具推荐
  • 工程设计计算器

    弱电工程设计计算器
  • 河姆渡方案馆